云图杂记 张国良Blog__大道至简

成本计算的一般性原则

导读
合理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恰当确定成本计算期

正确选择成本计算的方法

合理设置成本项目

合理选定费用分配标准

1、合理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成本计算对象,就是费用归集的对象,或者说是成本归属的对象。进行成本计算,必须首先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如果成本计算对象确定得不准确或不怡当,就会大大增加成本计算的难度,计算出来的成本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甚至不能完成成本计算的任务。

如何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呢?

一般来说,成本计算的对象就是各种耗费的受益物,也就是耗费各种投入品后形成的产出物,是“制造”活动取得的直接成果,即“产品”。

如工厂生产的工业品、农场生产的粮食、学校培养的学生、文艺组织摄制的电影、电视剧、演出的剧目等,都是一种“产品”,都是成本的计算对象。

ps:学校培养的学生也是“产品”?
很多人估计会有这个疑问的,不要把“产品”的概念想得太狭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核算我们的生活成本,养育成本、生育成本、教育成本等等,所以鲜活地“人”也是成本计算的对象,我们从各种活动中受益!

我引述一段文章给大家“搅和”一下大脑吧!

首先,“产品”是一个集合概念,理解不可片面。服装企业一般有研发、设计、面料、裁剪、制衣、包装等部门和车间。这些部门车间的每一步工序完成的虽是“半成品”,但都是向“最终产品”的接近。同样,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专业课程、顶岗流程、素养融入机制等,也都是向毕业生这个“最终产品”接近的“半成品”,是完成“毕业生”养成的必要环节。在这个意义上,“半成品”也是“产品”,是“最终产品”的前端产品;离开了每道工序“半成品”的集合,“成品”就成了失去材料支持、组装工序的抽象符号。在这个意义上,课程和学生都是产品,区别在于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和完工程度罢了。

其次,“产品”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企业的最终产品“成衣”,研发、设计、面料、裁剪、制衣、包装等部门和车间的作品,都是“半成品”。但相对于企业为每个车间部门设定的职能、标准和检验尺度,定稿的设计样稿、成型面料、裁剪制图等,就是他们的“产品”,衡量他们产品质量的,不是“成衣”的数量和质量,而是和岗位连接的具体职能、标准及检验尺度。同理,谁能说标志高职教学质量和教改成果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等,不是我们职业院校的产品呢?换一个视角,“成衣”是不是产品其实也是相对的,也还是“半成品”;销售部门推销出去的成衣,包括售后部门通过良好服务没被顾客“退货”的成衣,才是企业的“真实产品”;库存、积压的东西最终不是产品,而是废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不能简单把毕业生当成“最终产品”,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反哺教学完善了的教改课程,又跃升为了“产品”本身。

再次,产品只是一种“比方”。产品是对生产企业最终成果的描述,借用到教育领域,其实只是一种比方。西谚云,“比喻总是跛脚的”。学生是产品?产品没有“生命”,学生有血有肉;产品的价值在于“卖出去”,学生作为人是无价的,怎么可以“买卖”?产品“卖出之日”就是其“贬值之时”,但学生毕业之日正是他们长风万里、前途似锦的刚开始呀!对比方不可“太认真”,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产品”只是对职业院校“最终成果”的一种比喻,不是精准分析,更不是科学定义。它存在的价值,是强调了学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最终成果”共同努力这个指向,而不是真要给职业院校“定义”一个什么产品的衡量标准或尺度。因此,不必在“产品形态”到底是课程还是学生上过于较真,倒是要在满足最终“服务对象需求”上多下功夫。

以上引述来源于2016年11月01日“中国经济网”载自“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也谈“学生即产品”这个比方》

作者:安蓉泉,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帮助大家充分活跃下大脑hhhh,别把成本核算想得太高大上哈,其实也挺生活的;

其实就像剥一个皮特别厚的柚子一样,分配整合,整合分配!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恰当确定成本计算期
成本计算期,就是多长时间计算一次成本。从理论上说,产品成本计算期应该与产品的生产周期相一致。但这种情况只适合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为一批(件)接一批(件),即第一批(件)完工了再生产第二批(件)的情况。而事实上现代企业的生产大都采用流水线的形式,不是一批接一批地生产,而是不断投广,不断完工,绵延不断,无法分清前后批次。

在这种情况下,按批计算成本显然是很困难的,只有人为地划分成本计算期(一般是以一个月作为一个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才有可行性。

3、正确选择成本计算的方法
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成本的具体计算方式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形成了几种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恰当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企业的规模,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特点不同,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会不一样。

例如,有的企业只生产最终的产成品,而有的企业除生产最終的产成品外,还生产各种各样的半成品。有的企业是采用大批量生产,而有的企业是采用小批量生产,甚至是单件生产等。

如果企业的产品不是成批生产,且只有一个步骤,一般可以直接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品种法。

如果产品生产是以按批生产为主,则以批次作为成本的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分批法。

如果产品生产要分成若千个步骤,中间有半成品,并且产品是连续不断的大量生产或大批量的生产,则以每个步骤的半成品和最终产品为成本的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分步法。

4、合理设置成本项目
为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产品的成本耗费情况,使成本计算能提供比较丰富的信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不仅要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且要对总成本按用途分类,以反映产品成本的组成和结构。这样,便于我们对成本进行控制,也便于我们分析产品生产中的经济效益问题和对生产部门进行考核评价。

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一般把成本分成三个项目,即:①直接材料;②直接人工;③制造费用。(料工费)

有的企业规模比较大,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成本项目分得比较细。

如果单位的规模很小,生产过程也很简单,可以只划分为两个项目,即:①材料费用;②其他费用。(料费)

ps:企业规模比较大,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成本项目分得比较细;那到底成本项目应该如何怎么分?

别急!我们慢慢来哈!后边会专门说明的!

5、合理选定费用分配标准
合理选定费用分配标准的过程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一项费用发生后,其用途往往不止一个,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不止一个。这样,一项费用发生后,往往不能直接地、全部地记入反映某一个对象的明细账户,而需要把这项费用在几个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那么,哪个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多一点,哪个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少一点呢?

其分配的原则是:“谁耗费,谁负担”,或者是“谁受益,谁负担”。

但是,要对费用进行精确的分配是比较困难的,要对一定对象所发生的成本消耗(受益)情况进行淮确的计量,同样是比较困难的。

在对费用进行具体分配时,一般是选择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分配。

例如:材料费用一般可以按产品的重量、体积或定额消耗量进行分配,人工费用可以按工时进行分配等等。

选择分配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应该选择比较客观、科学的标准来对费用进行分配,这样就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定对象所实际发生的消耗情况。另外,某一种标准一旦被选定,不要轻易变更,否则就违反了一致性原则。

因为分配标准的不同,也会人为地造成计算出来的成本不一样;

By 云图 On